最新消息:微信点赞是一个教您如何操作微信点赞的教程平台!

请为青岛候选人投票!第136期“山东好人”推选活动开始啦

点赞资讯 weixin 106浏览







近日

第136期山东好人推荐评选活动

启动

青岛共有5人入围

他们分别是:

“助人为乐”好人吕朋

“见义勇为”好人王新美

 “诚实守信”好人董述飞

“敬业奉献”好人庄桂玉

“孝老爱亲”好人张婷

让我们一起为他们点赞助力

为身边的好人好事

竖起大拇指!


投票时间:即日起至7月20日

投票规则:每个IP地址每天限投1次,每次限投4个候选人。

 

投票方式一:

 

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

进入投票界面

投票步骤:

第一步:点击“青岛”

第二步:选择四位喜爱的候选人,点击“加入”

第三步:点击“提交”

第四步:点击“提交投票”

 

投票方式二:

打开爱山东APP,查看全部-公共服务-山东好人投票。

 

 

打开方式三:

打开大众网山东好人评选页面

https://www.dzwww.com/2012/sdhrmzzx/?jfiwet45

选择四位支持的候选人,点击“提交”。


助人为乐

  吕朋,男,汉族,1990年1月生,山东滨州人,中共党员,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团委书记、辅导员。2022年9月,吕朋得知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筛配型成功,没有半点迟疑,高分辨检测相合、体检合格后,为了不耽误患者在第一时间能用到自己的造血干细胞,身处人群密集的高校,吕朋时刻殚精竭虑,每天全副武装做好防护。历经半年,于2023年1月顺利完成捐献造血干细胞,成功挽救一名血液病患者的生命。热衷公益事业的吕朋,共计参加无偿献血13次,累计献出5200毫升。坚持献血与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背后,是吕朋坚定信念和崇高信仰,也是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言传身教的榜样力量。

  血浓情深:甘于奉献的热血英雄。“从小到大,周围很多人帮过我,给了我温暖和希望。我希望自己也能够做一些事,让社会更美好。”从爱的接受者变成给予者,吕朋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生命的意义!

  学生时代的吕朋,抱着想要将一直以来得到的帮助回馈给社会的想法,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无偿献血,也开始了他与献血的故事。从那时起,每当献血车驶进校园或者路遇献血小屋时,他都会积极参与。截至目前,他已参加无偿献血13次,累计献出5200毫升。对他来说,献血成为一种生活的自觉。

  坚强勇毅:敬畏生命的理想信念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吕朋在无偿献血活动中,了解到捐献造血干细胞可以救助血液病患者,便主动留取了血样,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华骨髓库志愿者。

  “挺过2022的寒冬,希望你在2023的春天里尽情拥抱属于自己的青春!”2023年1月11日,对吕朋来说具有双重意义。捐献当天恰逢他生日,在这一天他重启了一位血液病患者的生命。2022年末,吕朋接到红十字会的电话,得知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筛配型成功时,他在惊讶之余没有半点迟疑,当即同意捐献。造血干细胞捐献,需要经过高分辨检测、体检、注射动员剂等环节。在此过程中,吕朋特别用心,尤其是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,他时刻全副武装防护,只为在需要时能第一时间完成捐献。截止到入院采集,吕朋没有感染新冠病毒,“保护好自己,就是我对白血病患者最大的一份责任和使命。”

  “腿疼得都感觉不是自己的”。从1月7日开始,早晚注射动员剂,可劲喝水、上厕所成为日常,注射的后两天,腰酸腿胀,晚上根本睡不着觉。经过5天的造血干细胞动员,吕朋终于躺上采集床,身旁的仪器采集着珍贵的“生命种子”,5个多小时后,他终于完成了250毫升造血干细胞血液的捐献。第二天,得知需要再次采集,他二话不说赶到医院,注射动员剂后,又捐献了135毫升。这385毫升“热血”汇聚成了另一个人“生”的希望。

  行胜于言:榜样教育的最佳典范。台下捐献救人,台上教书育人。献血的公益事业,吕朋不仅自己每年坚持捐献,也将这份精神传承给自己的学生。疫情期间,他始终冲在校园战疫一线,带领26个学生团支部接续组建志愿服务队,900余名大学生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志愿服务。在暑期带领大学生志愿者前往新疆喀什开展鲁喀专项志愿支教工作,点燃了孩子们的海洋强国梦。

  种下的理想火种开出了繁花满枝。坚持献血与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背后,是吕朋几年如一日的坚定信念和崇高信仰,也是他作为中国海洋大学大学思政工作者言传身教的榜样力量。在吕朋的感染和带动下,他的学生们也在潜移默化中传承着志愿精神,在各方面彰显着当代青年的使命担当,这些“志愿蓝”们一直是吕朋心中的骄傲。

见义勇为

  王新美,女,汉族,1962年1月生,山东莱州人,青岛市市北区辽源路街道佳木斯路社区居民。2023年5月,在青海省西宁市旅游的王新美偶遇一名心脏骤停突然倒地的女士,王新美没有丝毫犹豫,利用专业知识,对女子进行急救,在黄金急救时间内与死神赛跑,挽救回一条宝贵的生命。王新美见义勇为、无私助人的事情,并非偶然义举,而是长期坚持的善行,她让热心质朴、厚德重义的“山东人”形象更加闪亮,让见义勇为的美德善举传递正向能量、引领社会风尚。

  路遇晕厥游客,毅然上前相助。2023年5月19日,来自青岛市市北区辽源路街道的王新美正带团在青海省西宁市旅游,路过一景区门口时,王新美发现有人群聚集,人群中间一位女士昏迷不醒。

  由于事发突然,围观群众不敢贸然上前,看到这一幕,还在工作的王新美没有丝毫犹豫,她从人群中冲出来,伏身到女士身边查看情况。通过仔细观察,王新美发现,情况比预想的更加危险,倒地的女士约50岁,她的瞳孔已经放大,并且没有摸到脉搏,也感受不到呼吸。之前进行过急救训练的王新美知道,心脏骤停的黄金急救时间只有4分钟左右,眼下情况危急,刻不容缓,必须立即进行急救。

  持续心肺复苏,挽救垂危生命。很快,周围的人也拨通了120急救电话,120接线员指出,需要有人在现场配合进行急救。面对如此紧迫的情形,王新美明白,时间就是生命。见周围的人还在犹豫,王新美高声说道:“我学过急救!让我来!”跟随着120电话接线员的指导,“1、2、3、4……”王新美连续做着心肺复苏。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的频率是30:2,即按压30次,要实施2次人工呼吸,并且要在15—18秒之间完成,太快或者太慢,效果都不理想。王新美跪在地上,按照这个频率连续施救,让一旁倒地女士的丈夫协助进行人工呼吸。现场没有其他人会急救,王新美就一直坚持了十二三分钟,直到倒地女士的手脚动了一下,慢慢恢复了意识,王新美才松了一口气。随后,120急救车赶到,将女士接走。女士被送去医院后,此前一直保持高度精神紧张的王新美才渐渐放松了下来,这时她才感到,在进行了长时间胸外按压后,自己身体酸痛、浑身是汗、双手发抖,缓了好一会儿才慢慢起身离开。

  凡人义举广流传,人善心美引赞誉。王新美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的义举,不仅为心脏骤停的女士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,而且也深深打动了现场的群众,有人将王新美见义勇为的行为拍下来上传至网络,被齐鲁网、环球网、新浪网、搜狐网、腾讯网、半岛新闻、青岛早报等众多媒体转发报道,名为“王新美你心真美”的词条也冲上了微博热搜,引来无数网友点赞。

  王新美救人事件,并不是一次偶然的义举,而是长期坚持的善行。随着网络热度越来越高,很快就有人认出了王新美是青岛市救生协会世宝特救援队的一员,早在2014年王新美在河南郭亮村旅游途中,就曾为一位素不相识的游客包扎固定受伤的胳膊,让他避免二次受伤;2018年11月,王新美带领救生协会会员在青岛崂山参加公益活动时,遇到一位六旬老人倒地不起,口吐白沫,王新美通过专业判断,对老人进行了急救……王新美的举动让热心质朴、厚德重义的“山东人”形象更加闪亮,让见义勇为的美德善举传递正向能量、引领社会风尚。

诚实守信

  董述飞,男,汉族,1990年5月生,山东青岛人,中共党员,青岛市李沧区退役军人。

  2010年,董述飞报名参军,成为一名守护川藏线的汽车连战士;凭着一腔热爱,退伍后的董述飞进入公交行业,他兢兢业业、恪守诚信,将军营里的“大诚信”融入工作的“小切口”,暖心服务、致力公益,时刻践行“诚实、乐观、友爱、勤勉、奉献”的部队文化,先进事迹登上央视《焦点访谈》栏目,向全国观众展现了优秀退伍军人的诚实守信和勇于担当。近年来,董述飞先后获得了青岛市金牌老司机、青岛“青年先锋”、李沧区“正能量”合伙人、最美退役军人等荣誉。

  投身军营,热血沸腾,熔铸起“大诚信”格局。“诚为根、信为本”,诚信是军人之本。2010年,董述飞光荣入伍,穿上军装的他许下“报效祖国”的宏愿。在部队大熔炉里,他把川藏线看做一诺千金、驰骋担当的战场。面对“川藏线路况多变,车轮打滑时有发生,飞石和冰雹随时敲打着车身”的多重考验,每次出发,董述飞都无暇欣赏高原风景,双手紧握方向盘,心中只有一个信念,一定要完成党和人民交付的任务!

  就这样,军旅生涯赋予了董述飞特殊的使命感和责任感,也让他更加清楚自己的初心,退役不褪色,转业不转志,董述飞把“诚信“和“担当”嵌入了自己的人生大道,铸就着忠于党、忠于国家、忠于人民的“大诚信”格局。

  回归地方,高开低走,秉承着“大诚信”理念。2016年,凭着一腔热爱,退伍后的董述飞进入了公交行业。退役有担当,诚信践初心,他将军营里的“大诚信”融入工作的“小切口”,多年来零事故、零违章、零投诉,安全行驶17万公里,在事无巨细中构筑起了实现人生价值、践行承诺的“前沿阵地”:每年冬季,董述飞坚持在便民箱里备上暖手宝、手套、姜水等御寒物品,提供暖扶手、暖坐垫等特色服务,与市民相约“温暖车厢”;夏季则准备有爱心雨伞和一次性雨衣,打造“无忧车厢”;特殊节点里,他推出学雷锋主题车厢,扮“靓”爱情的信任专车。

  “‘高考专车’承载着考生和无数个家庭的希望,以后的‘高考专车’就交由你来驾驶吧!”302路线“岛城先锋”号驾驶员宋杰,在临近退休时,将驾驶“高考专车”任务郑重交给了董述飞。面对师傅的信任托付重任,董述飞坚定接过高考专车“接力棒”,每年创新服务举措,持续守护着考生和无数家庭的希望。董述飞还总结推出“三想五要”特色服务法在公司全面推广,他本人也获评最美退役军人荣誉。

  接续发力,初心相寄,延伸着“大诚信”触角。“参军,就是要保家卫国!脱下军装,离开部队,我也要铭记初心,不忘使命!”他是这么说的,也是这么做的。疫情期间,他一面坚守岗位,一面投身公益,自2019年12月开始,他便在星河爱心素食餐厅做志愿者,承诺每周固定时间到餐厅帮厨做饭,中午则骑着摩托车为八大峡社区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送餐,风雨无阻,从不失约。三年多来,他骑着摩托车送餐就跑了10000多里,董述飞说“奶奶们的需求不会忘,自己的承诺不能忘”。2022年12月,央视焦点访谈栏目《坚守一线勇担当》对其疫情期间坚守岗位、业余时间投身公益的事迹故事进行了报道,坚守岗位的他收获了市民送来的“爱心礼包”,也传递了“大诚信”的无限正能量。

  最是平凡见初心。从军营到地方,董述飞退役不褪色,扎根一线、坚守承诺,当好不辞劳苦挑重担的城市“摆渡人”,把青春奉献在十米车厢,在平凡岗位上守护着忠于党、忠于国家、忠于人民的“大诚信”的格局,在工作和生活中实践着“大诚信”的理念,并放大着“诚与信”“责与任”持续前行。

敬业奉献

  庄桂玉,男,汉族,1971年1月生,山东青岛人,中共党员,青岛西海岸新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兽医师。从业27年,他率先在全国攻关肉兔卡脖子难题,先后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和二等奖、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、山东省乡村振兴杯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等27项。获专利160多项,制定标准18项,出版图书23部。获中国杰出兽医、山东省高层次人才、青岛拔尖人才、青岛最美科技工作者、青岛市最美劳动者、青岛市十佳农技推广员等19项荣誉。

  用18年时间振兴“青岛兔”。对于畜牧业来讲,良种就是畜牧业的“芯片”,也是产业发展的基础。早些年,我国肉兔品种退化混杂,品质差、生产力低,庄桂玉看在眼里,急在心上。18年以来,他潜心专研适合我国不同地区兔业的肉兔品种,于2005年到山东农业大学拜师学艺,系统学习肉兔育种理论和实践。经过多年的努力,庄桂玉在2011年和团队一起培育出康大肉兔“配套系1号”“配套系2号”和“配套系3号”3个国家登记肉兔新品种,2011年10月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的新品种认定,成为青岛市首个自主研发的禽畜良种。该配套系填补了国内空白,打破了国外对优良种质资源的垄断,使我国肉兔良种技术正式跻身国际先进发展行列。科技创新的肉兔新品种率先示范应用到山东、吉林、黑龙江等地区的1000余个养殖专业合作社、养殖场。据测算,良种应用使养殖企业年增收20万元以上。

  跑遍上千户拯救琅琊鸡。琅琊鸡被称为“有故事会飞的土鸡”,是青岛原胶南人祖辈们历经2200多年世代选育而成,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后,琅琊鸡逐年减少,处于濒危状态。1998年,庄桂玉参与到琅琊鸡的拯救工作中来,琅琊、泊里、大场……这些琅琊鸡原产地都留下庄桂玉的身影,大半年时间他跑了上千户人家,收集到30只具有县志上记载的外貌特征的鸡种,并成为后来“复活”琅琊鸡的“火种”。

  此后,为了让琅琊鸡真正传承下去,庄桂玉和同事们经过收集、挑选、饲养、选育,经过二十五个世代群体保种,不间断提纯、选育,琅琊鸡的基因纯度达到95%以上,建立起琅琊鸡核心基础群3000只、公鸡家系300个。2015年纯正的琅琊鸡开始大批投放市场。如今,养殖琅琊鸡已成为青岛地区农民发家致富的有效途径,庄桂玉及其保种团队,也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“琅琊鸡的守护神”。

  推广技术保障六畜兴旺。多年来,庄桂玉推广了多项畜禽先进品种、畜牧技术。其中“生猪安全生产全程质量控制技术”在全区养猪场户推广普及覆盖率达到70%以上,年供肥猪增加1.5头,每年每头母猪收益就可增加30—40%;“散养琅琊鸡生态放养技术”增加了散养鸡产蛋率,减少了化学类兽药使用,提高了鸡蛋质量安全,就这一套技术的应用,使琅琊鸡的产蛋率提高了3.8%;设施大棚蜜蜂授粉技术推广,年可推广10万亩蓝莓、草莓,使蔬菜瓜果的品质提升30%,减少畸形率20%以上,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新样板。

孝老爱亲

  张婷,女,汉族,1955年4月生,山东安丘人,市南区云南路街道广州路社区居民。多年来,张婷悉心照顾患病的公婆和生活不能自理的小叔子的故事,早被街坊邻里传为佳话,感动着越来越多的人,她曾荣获“青岛市文明市民”“青岛市慈孝之星”“山东省抗击疫情优秀志愿者”等称号。2023年5月,张婷家庭被全国妇联授予“全国最美家庭”荣誉称号,她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着“孝老爱亲”的真正含义。

  突遭变故,好大嫂扛起家庭重担。1990年,张婷的小叔子王基柱在参加单位伙房灭火行动中,不慎从房顶跌落,经过50多天的全力抢救,虽然命保住了,却留下了严重的脑外伤后遗症,造成肢体和智力残疾,完全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。

  面对无人照顾的小叔子和年事已高的公婆,张婷和丈夫毅然决然地挑起家庭的重担。此后,小家变成了大家,小锅变成了大锅。张婷每天要在6点前起床,不仅要照顾患病的公公、婆婆,而且还要给生活不能自理的小叔子洗脸、刷牙、做饭、喂饭,晚上下班回家操持家务。由于大脑严重受损,小叔子情绪经常失控,癫痫病有时一天发作三四次,特别是在夜里,大小便失禁时会乱抓乱抹,随时需要救治和护理。

  1995年,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公公去世,婆婆又病倒了。那段时间,一间屋的两张床上一边躺着婆婆,一边躺着小叔子,张婷刚照顾完癫痫病发作的小叔子,婆婆这边又喊她清理床褥……累得张婷精疲力竭。有人劝她,送一个去养老院吧,可是善良孝顺的张婷却舍不得,“毕竟是亲人,自己照顾肯定是最尽心的”。由于受到张婷和丈夫的精心照料,瘫痪在床三年的婆婆直至98岁才离世。

  血浓于水,再苦再累也不会抛弃。“当时大夫说,你们家快放弃吧,就算好了大概率也是植物人。我觉得,老人就这么两个儿子,不管怎样,只要有这个人,就还是个家。”就这样,张婷咬牙坚持了下来,而这一坚持就是30多年。

  张婷的付出,丈夫王基樑看在眼里,他既感谢又心疼:“这不是简单一句话就做到的,人能有几个30年呢?”张婷坦然面对着别样人生,虽然失去了常人的生活乐趣,但从未有过舍弃家人的念头。如今,张婷的丈夫退休,女儿成家立业,闲暇时他们会带着小叔子出门透透气,畅想未来的好日子、好生活。

  甘于奉献,志愿服务勇于担当。张婷家中“一门出过三进士”,从爷爷辈开始行医,一直将孝悌助人传为家风。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初期,曾是护士的张婷却选择了逆行而上,之后又多次作为医学志愿者奔赴火车站、社区等抗疫一线。在张婷的带动下,丈夫在照顾弟弟的同时,也积极参加社区卫生清理、照顾孤寡老人等公益活动。2022年,老两口又将政府发放的1800元志愿者补助通过街道捐赠了出来,买了口罩等物资用于疫情防控,彰显着守护“大家”与“小家”的责任与担当。


来源爱青岛APP

新闻报料:爱青岛APP-报料或96566热线

商务合作热线:0532-85702000

如果本条内容侵害了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。

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:爱青岛

转载请注明:微信点赞 » 请为青岛候选人投票!第136期“山东好人”推选活动开始啦